产品展示
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香港回归有他身影,深圳当过特保队长,后来成了普通民警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12:05点击次数:139

1997年那个夏夜,你说谁忘得了那个画面呢?

香港回归,大钟敲响,五星红旗缓缓升起,全球数亿双眼睛齐刷刷盯着电视屏幕,心都高悬着。

而在镜头最前方,那位一脸刚毅、身穿戎装的中方指挥官——谭善爱,就这样定定站在聚光灯下,开口那句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接管香港防务”的话,后来几乎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热血记忆。

他干净利落地完成接管仪式,全程无失误,没有花哨动作,也没有多余表情,就是实打实地把国家的权威、把解放军的军容军纪秀给了世界。

谭善爱,那年33岁,正值壮年,正好赶上了祖国的关键节点。

大家都琢磨:这小伙子后来去哪儿了?是一路青云直上,还是悄悄退居幕后,走上一条平淡之路?

别急,这个谜得慢慢揭开,越挖越觉得有滋味。

按理说,拥有这么一段“历史高光”,换作别人,恐怕要吹一辈子吧?

可谭善爱偏不。

先别说他是个什么家世背景,光说成长路子,多少带点老一代农村娃的影子。

1964年,湖南华容县小山村,家里条件也就那么回事,父亲是村支书,爱抓实事,从小耳濡目染“实干”两个字刻心里。

1981年高考失利,没进大学,于是扛起家里责任,帮忙养鱼还干过技术员,两年时间没闲着。

但也许是命运拐了个弯,1983年,他毅然参军。

想象一下,八十年代的部队环境可真不是“诗和远方”。

广州军区野战部队,兵中兵,靠的全是硬功夫。

军事素质一点点练出来,没人给他开小灶。

1985年考进桂林陆军学院,主修步兵指挥,再入党,一波三折。

毕业回广州军区直接落基层,哨兵工作一干八年,排长副连长连长角色轮着换,最多的记忆就是“站岗”“站岗”还是“站岗”。

就这样,风吹日晒全程陪跑,思想难免有波动,都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,这哥们咬牙挺下来,军装穿得结结实实。

转折点出现在1993年。

那年,驻港部队刚组建,他进入司令部军务处,成为创始成员之一。

一年后更是直接驻港,差不多提前四年进场热身。

1997年,生死关头到了。

上级选他当回归防务交接的中方指挥官,没备选,就是他。

仪式只有10分钟,每一秒动作都必须精准。

事无巨细,练习千遍,夏天深圳汗水滴湿衣服,皮肤晒黑几度,谁管啊,关键是仪式必须万无一失。

最难的还不是体力,是心理压力。

毕竟全国人都盯着,万一失误,能丢大脸。

结果谭善爱和21位兄弟,一个小细节都没出岔子,准时让五星红旗升空,跟主会场无缝对接。

顺带一提,这句“我们已经准备好接管香港防务”的话,他足足练了上千遍,台词也改了N次,堪比专业演员排戏。

不夸张说,这一幕直接定格历史,谭善爱那天的镇定和自信,其实根子在日复一日的磨砺。

事情到这儿,大家可能会想,从此飞黄腾达了吧?

但剧情来了个急刹——两年后,1999年,他又调到澳门,筹备驻澳门部队,从零建制度,亲力亲为搞进驻、升旗那套流程。

两地回归,他全程见证、亲自操刀,这种履历放哪儿都是顶配级别。

22年军旅,荣誉一摞摞,从战士干到中校,优秀士兵、优秀班长、先进个人样样都有。

到这里,大家猜你得继续升官发财,走仕途捷径吧?

可人家在2005年,41岁时,主动转业了。

一纸调令,把他从驻澳门部队副主任调到了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,华丽转身变成一名普通社区民警。

说真的,这落差得多大,你想象一下,之前带兵管人发号施令,突然变成基层小警察,每天处理的全是“鸡毛蒜皮”小事。

派出所警情多得飞起,深圳是个务工者扎堆的城市,一天出警31次不是噱头,是真实上演。

早晨跑到晚上连口热饭都顾不上,这节奏,真不是每个人熬得下去。

靠的可不光是“高光回忆”,更是硬核的抗压能力。

小到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为1块钱燃油附加费吵得不可开交,差点演变成群殴。

谭善爱赶过去,两边拉开,柔中带刚,不温不火一通调解,事儿摆平了。

就这样一桩桩一件件,他没发怨气,也不高高在上,反而越做越顺,成了“热心老谭”。

说白了吧,转业三年,才有人偶然在央视重播里看到他是“当年的指挥官”。

同事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咱单位的低调主儿,曾是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人。

可这人压根没摆架子,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带队抓贼、调解矛盾。

时间一晃,公安局特保大队组建,他凭借部队背景成为骨干。

从零开始拉队伍,带人训练、立规矩,最终把队伍发展到上千人覆盖12个单位,组织带18000余次任务,破案抓人效率飚升。

这不光是军队经验,也是对“执行力”的最佳注解。

别看风头正劲,他还是守本心。

2011年,深圳大运会安保,谭善爱顶着高温执勤,几乎中暑,却不声张,“把份内事干好”这句话,一直挂在嘴边。

最后团队集体三等功,个人二等功没少拿。

后续特保大队并入巡警队,他又成副大队长,每天带队执行巡逻,抓突发事件。

2015年带队去北京公安部演练,获得现场首长一致称赞,专业素养没掉链子。

17年公安生涯,他拿下一连串荣誉,深圳市公安系统先进个人、三等功、二等功……甚至2020年获评“深圳最美退役军人”。

升到正处级享受待遇,依然如往常低调,没用旧日身份搞特权。

妻子曾下岗,他没扶私利,父亲多年身教,让他骨子里带着老干部那股子纯粹。

再回头看,谭善爱一路走来的答案其实很简单:

没有任何的机会主义,也未曾借势舞台,他信奉的始终是实打实的本事。

别人高光过后,可能无所适从,他倒好,迅速切换赛道。

从村里小子,到驻港“场面指挥”,再到深圳派出所最忙碌的基层民警,这份阅历放在谁身上都足够写人生教科书了。

而他本人,却仿佛“本色演出”,有一句话叫做“优秀不一定在聚光灯下,也可以在平凡岗位发光”。

谭善爱就是这么一个例子。

在深圳这种快节奏、问题多发的城市,谁做民警谁知道难。

人浮于事,矛盾五花八门,从小偷到群架,从家庭纠纷到邻里互掐,琐事铺天盖地。

他愣是全程“用军人带兵的标准带自己”。

处理群体事件,不怕事,但绝不添乱,一元钱引发的冲突他能巧妙化解,日积月累总结出一套实用经验。

建特保队伍时,从目标设定、人员招聘到机制管理,他一手抓大铲小。

身边有人劝他可以去追名逐利,他只摇头,自己做事高兴,心里坦荡。

记得2013年特保并入巡警队那阵,他对同事说,别老惦记过去那些历史身份,手头的事做到最好,比啥都强。

从来没把成绩当包装袋,获奖上台,他往往只说一句:这事该我做,不算啥。

至2022年,临近退休,这位历史见证者重走香港街头,内心最深的感受是:城市变了,生活更好了,内地和香港的距离正在缩短,身为参与者,他倍感欣慰,却不自鸣得意。

现在,推算年纪,估计已退休在家,彻底过起了普通日子。

对比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,他反而选择了步步踏实,低调做人,这种心态里既有山民的质朴,也有军人的果敢。

有过高光时刻,但没让自己沉溺或迷失,还能跨界干出成效,这太难得了。

其实,每个阶段都有人怀疑他是不是“吃老本”,是不是“怀念当年辉煌”。

但谭善爱自己知道,“能干一行就干一行,不漂浮,不投机,就是最大的幸运。”

多年后再看,深圳依旧在飞速变,新的英雄不断涌现。

而谭善爱像极了众多默默无闻的守护者,靠一腔热情和坚韧做螺丝钉,把个人理想自然地和时代节点扣在一起。

对他而言,那些光辉岁月固然激动人心,可日常琐碎、家人团圆、偶尔的回首,这些才是最靠得住的幸福。

他没靠旧有声望给自己铺路,更没把工作变成“混资历”的工具,高光闪过,他能放下。

而后,从头扎根于一线,再做个安静的“普通人”。

这分“收放自如”,多难得?

书里都写,伟大其实就是把每一件平凡事做好。

如果说,谭善爱曾经手里握着历史的方向盘,现在,他走上了另外一种看似寻常的幸福路。

走到这儿,咱不禁想问一句:面对名利诱惑、身份落差,几个人真能像他这样沉得住气?

你觉得,谭善爱这样的人生态度,是不是更值得每一个身处变革时代的人思量?

说说看,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“老谭”——他们可能不带光环,但靠着韧劲、心态、纯粹,把平凡折腾得有声有色。
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