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

刘少奇的俄国曾孙女:金发碧眼,却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

发布日期:2025-08-25 12:58点击次数:86

刘少奇的俄国曾孙女:金发碧眼,却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

央视屏幕上要是出现个金发碧眼的姑娘,您肯定觉得是国际频道的外国友人。可要是她一开口,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自我介绍:“大家好,我姓刘,叫刘丽达。”您会不会心里咯噔一下?姓刘?这可就有点意思了。

这姑娘不简单,往上数三代,她的曾祖父,就是咱们都无比熟悉的那位开国元勋——刘少奇。这下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,刘家的后人,怎么会是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姑娘模样?

这事儿,得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。那会儿,为了给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,党组织决定送一批根正苗红的子弟去苏联深造。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,就在这批名单里。

1939年,年仅14岁的刘允斌,告别了战火纷飞的祖国,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车。他哪里想得到,这一走,竟是整整十八个春秋。

苏联的日子,对一个少年来说,既新鲜又艰苦。好在刘允斌是块读书的料,俄语很快就运用自如,功课门门拔尖。中学毕业后,他顺利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,这在当时可是个响当当的学府。

可小伙子心气高,他瞄上了一个更尖端的领域——原子能。那年头,这玩意儿是苏联的最高机密,别说外国人,就是本国人想接触都难如登天。

怎么办?硬闯肯定没戏。刘允斌脑子一转,来了个“曲线救国”,他转投莫斯科大学化学系,专攻核放射化学。这已经是当时一个外国人能接触到的,离原子能最近的学科了。

大学生活总是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惊喜,在莫斯科大学的校园里,刘允斌邂逅了一位叫玛拉的俄罗斯姑娘。那姑娘,眼睛像一汪秋水,笑起来能融化西伯利亚的冰雪。两个年轻人,就这么坠入了爱河。

爱情开花结果,他们组建了家庭,先是有了女儿索尼娅,后来又添了儿子阿列克谢。这个阿列克谢,就是后来刘丽达的父亲。那段日子,想必是刘允斌在异国他乡最温馨、最安逸的时光。

到1957年,刘允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。他成了苏联某大学研究所里的高级研究员,拿着丰厚的薪水,住着宽敞的房子,家庭美满,事业有成。

可就在这个时候,一封来自北京的信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信的内容很简单:祖国正在研制自己的原子弹,需要他。

一边是安逸的生活和挚爱的妻儿,一边是百废待兴、翘首以盼的祖国。这道选择题,对任何人来说都无比艰难。刘允斌几乎没有犹豫,他收拾行囊,对妻子说:“我很快就回来。”

他回国后,便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,加入了“两弹一星”的研制大军。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,每一封信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。而远在莫斯科的玛拉,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,日复一日地等待着丈夫的音讯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信越来越少,等待也变得遥遥无期。1958年,玛拉再也等不及了,她带着一丝最后的希望,领着两个孩子来到了中国。她想问问丈夫,这个家,还要不要了?

可惜,她得到的答案是令人心碎的。刘允斌已经下定决心,要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终生。那个年代,个人情感在国家大义面前,显得那么微不足道。两人和平分手,玛拉带着孩子黯然返回了苏联。

没过多久,中苏关系从“同志加兄弟”急转直下,两国之间的联系几乎中断。再后来,“文革”爆发,刘允斌身陷囹圄。玛拉彻底失去了丈夫的任何消息,她从一些零星的传闻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。

这位俄罗斯母亲,用一个女人的直觉,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为了保护两个孩子,她将他们的姓氏从“刘”改成了自己娘家的姓“费多托娃”。从此,刘允斌的儿子阿列克谢,变成了阿列克谢·费多托夫。

时间一晃就到了1982年。在莫斯科的一间公寓里,11岁的丽达·费多托娃正在写作业。电话铃突然响了,奶奶玛拉接起了电话。丽达听不懂电话那头的中文,但她清楚地看到,一向坚强的奶奶,听着听着,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。

挂了电话,奶奶抱着她,泣不成声。

几天后,两个陌生的中国人敲响了她家的门。其中一位女士一见到奶奶,两人就紧紧拥抱在一起,哭成一团。那个时候,丽达才慢慢明白,原来自己不光叫丽达·费多托娃,她还有一个中国名字——刘丽达。

更让她感到天旋地转的是,她的曾祖父,竟然是中国的开国元勋刘少奇!而眼前这位抱头痛哭的女士,正是自己的亲姑奶奶,刘爱琴。

这段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家族历史,终于被重新连接了起来。她的父亲阿列克谢,对自己的爷爷刘少奇,其实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。那是1960年的冬天,4岁的他还在睡梦中,就被大人从床上抱了起来,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,上了一辆小汽车。

车子开了很久,停在一栋大楼前。他和姐姐被带进一个房间,房间里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。老人把他们抱在膝上,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,温柔地说着什么。小阿列克谢虽然听不懂,却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疼爱。

很多年以后,他才知道,那位老人,就是他的亲爷爷刘少奇。而那次见面,是他们祖孙之间唯一的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。

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,一个念头在刘丽达的心里疯狂生长:她要去中国,去那个曾祖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。

2007年,她如愿以偿,考上了中国暨南大学。这姑娘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,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:一年之内,必须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。于是,她一头扎进了汉语的世界里,很快,她的中文水平就让周围的中国同学都感到惊讶。
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央视俄语频道当时正好在招募主持人,需要精通中俄双语的人才。刘丽达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和出色的语言能力,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这个职位。

在央视工作的那段日子,她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。从上海的繁华到西安的古韵,再到北京的庄严,她用自己的脚步,去丈量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。每到一处,她都会想,这里,就是曾祖父深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地方。

如今,刘丽达在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担任要职,她的工作就是促进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中俄友谊桥梁”。她常常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奔波,虽然长着一张典型的斯拉夫人面孔,但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说,她骨子里,就是一个中国人。

血脉这东西,真是奇妙。它能跨越国界,能穿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最终,还是会把你引向家的方向。对于刘丽达来说,中国,就是她灵魂深处的那个家。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