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辰储能,这个五年间迅速蹿红的储能行业“黑马”,如今却在IPO路上摔了个大跟头。这种“起高楼、宴宾客、楼塌了”的剧情,不禁让人想要翻翻它的履历,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儿。这次递交给港交所的招股书失效,标志着它第二次上市尝试失败,而在这背后,隐藏的是市场和残酷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。
提到海辰储能绕不开它的“暴脾气”。五年时间,它从默默无闻做到了储能行业全球第三,估值一度高达300亿,看似是一匹真正的“黑马”。可现如今,这位黑马似乎已经跑得气喘吁吁。上市心切的原因很简单,它虽然看上去营收暴涨——从36.15亿元窜至129.2亿元,但账上亏空的土壤也在偷偷长草。2022年亏了17.76亿元,2023年又亏了19.75亿元,哪怕到了2024年,财务报表终于写着“净利润2.88亿元”,但别忘了,这数字还靠着政府补贴4.14亿元撑场子,一旦补贴撤掉,真相仍是亏损。
再看看它的主营业务——储能电池,这块“大肥肉”贡献了六成的公司营收,却在2024年收入增长近乎停滞,售价直接跳水。三年从0.8元/Wh跌到0.3元/Wh,卖得越多亏得越狠,公司靠低价拿订单,却是赔钱赚吆喝,把自己和同行都逼进了“价格内卷”。像沙特订单这类“史诗级低价”,已经逼近国内同行的成本线了,不愧是业界齐喊的“卷王”。
可价格战带来的问题不仅如此,应收账款周期从不到30天拉长至近200天,应收账款猛增至83.15亿元,占营收比例高达六成,资金链成了高压线。结果如何?经营性现金流从2023年的17.46亿元缩水到2024年的1.1亿元,资产负债率飙到73.1%,债务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,哪怕财大气粗的土豪也消受不起。
海辰不仅账上的数字让人揪心,背后的“商战剧”更是让舆论炸了锅。宁德时代,这个行业的执牛耳者,直接和海辰杠上了,不仅连番起诉,还成功胜诉多起关键案件。特别是创始人吴祖钰,当年从宁德时代离职后,竞业协议都没熬完,就老婆上阵,用“迂回战术”创立海辰储能,一路靠技术突破“杀”出来。但这些在业内看来,究竟是“英雄本事”还是“偷师作弊”,显然还有待商榷。
再加上核心技术骚操作不断,像复合集流体专利问题,涉嫌通过关联公司“转移”专利,再由海辰储能接手,而这过程中,员工冯某还被采取了强制措施。如果真如外界质疑所说,这个“神奇纪录”的背后,或许有太多值得深挖的线索。可冯某妻子一篇公开信又让舆论分成了接力赛,合着是谁说得更大声,谁就有道理?
更令人心塞的是,海辰储能至今关于其“技术领先”的自证看上去更是捉襟见肘。研发投入率仅有4.1%,相较宁德时代高达186亿元的年研发支出,买家都得掂量掂量这“技术宅实力”是不是在吹牛皮。毕竟在高科技企业动辄百亿的研发预算面前,想光靠“更便宜”搅局市场,注定无法长久。
宁德与海辰的官司已不止于公司利益,它更像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场社会公测。试问,如果技术边界无法划定,“新质生产力”变成“偷师学艺”,谁还会花时间金钱做原创研发?就像俄罗斯方块这游戏里,说到底不是块谁搬得快,而是你消灭得多一点、干净一点。
回到海辰储能自身,上市折戟或许只是一次压力测试,但留给它的时间不会永远无限制。市场不是慈善家,最冷酷无情。宁德和海辰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战斗,看客也应不止是吃瓜。如果创造和保护的天秤倾斜,未来呢?
工作学习中,“Word 转 PDF” 是高频需求 —— 提交论文、发送合同、分享...
以色列战机呼啸着扑向大马士革的夜空,国防部大楼在火光中坍塌——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...
【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...
泰国和柬埔寨这俩邻居咋就打得不可开交呢?边境冲突已经持续多日,硝烟弥漫,死亡人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