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对欧洲联盟发出了明确警告。他威胁,如果欧盟未能兑现此前承诺的6000亿美元投资,美国将对欧盟商品征收高达35%的关税。这个税率比他过去提到的30%又高了5个百分点,明显提升了施压力度。
这项威胁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许多人开始担心,美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。这场争端的根源,可以追溯到美欧之间一项充满争议的协议。
特朗普曾公开表示,他之所以将对欧盟商品的关税从30%降至15%,是基于欧盟许诺投资6000亿美元所做出的妥协。然而,这份协议的实质性内容,很快就受到各方质疑。
《国会山报》对这份交易进行了深入分析。他们指出,特朗普与欧盟之间所谓的协议,实际上充满了含糊不清的措辞,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承诺。该报甚至认为,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。协议中诸如“承诺”和“努力解决”等表述,为未来的争议埋下了隐患。
美方关税加压:意图明显
除了投资,特朗普还对欧盟提出了能源采购方面的严格要求。他提出,欧盟需要在2028年前从美国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。
对照现有数据,这一要求显得极不切实际。预计到今年,欧盟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总额仅为619亿美元。要实现特朗普设定的目标,意味着欧盟每年需从美国进口2500亿美元的能源,这几乎占据其能源总支出的85%。甚至连美国本土媒体也对此表示质疑。
回顾美国近年来的贸易举动,这种施压方式并非首次。2018年,美国启动了钢铝关税。今年,美国更曾威胁要对汽车征收50%的关税。如今,35%的关税大棒再次挥舞,充分体现了“美国优先”政策的强硬执行。
美国如此强硬,其目的直白。特朗普咬定欧盟占了美国的便宜,提及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外流。说到底,他就是想让欧盟掏钱来弥补美国的经济缺口。
美国还推行了一种“对等关税”政策。他们对不同的国家区别对待,配合美国的国家能享受较低税率,不配合的则会面临严厉打击。这不再是简单的贸易谈判,更像是强制征收“保护费”。
欧盟的困局:难兑承诺
面对特朗普的强硬要求,欧盟的反应迅速而明确。根据“政客”网站的报道,协议达成后,欧盟官员立即出面澄清。他们指出,所谓的6000亿美元投资,完全是私营部门的自愿行为。欧盟明确表示,他们不会提供任何担保,也不承担任何强制性义务。
更有欧盟委员会的高级官员直言,这个数字只是基于企业意向的粗略估算,没有具体时间表,也没有保障机制。本质上,这就是一张空头支票。
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亚洲。日本方面很快澄清,他们承诺的5500亿美元中,仅有大约1%是直接投资。韩国也表明,其3500亿美元的大部分是贷款担保,而非直接资金注入。这些国家集体拒绝履行“承诺”的行为,迅速让特朗普自认为的贸易“胜利”化为泡影。
欧盟自身也深陷泥沼,顾不上自己。德国经济研究所曾测算,如果被美国征收50%的关税,德国经济可能损失2500亿欧元。这样的经济冲击,欧盟难以承受。
更要命的是,欧盟内部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。德国、法国等主要国家反对加税,但一些东欧小国却想着依附美国。就拿电动汽车关税投票来说,10个国家赞成,5个国家反对,还有12个国家弃权。这样的局面,哪里像一个团结的联盟,分明就是一盘散沙。
欧盟曾试图推脱,称那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是私营部门的事。但美国显然不会轻易放过。这笔巨额资金,对欧盟来说无疑是一个“烫手山芋”,扔不掉也接不起。
欧盟转头:指向中国
令人意外的是,面对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,欧盟并未选择与中国携手应对。相反,他们选择将矛头指向中国。2024年12月,欧盟以所谓“援俄”为由,宣布制裁中国企业。今年7月,他们又对中资银行采取行动。这种做法,看起来更像是“柿子挑软的捏”。
然而,欧盟心里很清楚,中国市场对他们有多重要。今年上半年,中欧贸易额已经达到2.82万亿元人民币。中国,赫然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。
欧盟采取这种行动,分析来看,可能出于多重考量:一是转移国内对贸易协议争议的注意力;二是配合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战略需求;三是观察特朗普对俄罗斯“最后通牒”的结果,希望借机壮胆。无论动机为何,这种毫无根据的挑衅只会进一步损害中欧关系。
中国的反应则显得从容。中国一方面加大对“一带一路”的投入,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1万列,这稳定了欧洲市场。另一方面,中国也毫不客气,该反制就反制,让欧盟尝到了苦头。
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,中国就对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。欧盟限制中国投资,中国则扩大内需市场。中国还对欧盟的猪肉、乳制品展开调查,甚至威胁要对欧盟汽车采取行动。这让欧盟有些措手不及,本想找个软柿子捏,结果却碰到了硬钉子。
中国还运用了“分化瓦解”的策略。像西班牙、匈牙利等国家,与中国合作关系良好。西班牙甚至与中国合作建设了绿色氢能产业园。这使得欧盟内部更加不统一,本就不齐心,现在更是各有盘算。中国这种“以彼之矛攻彼之盾”的策略,运用得相当巧妙。
笔者以为
这场美欧之间的贸易较量,揭示了其内部的虚弱与表面的姿态。中国在这其中,展现出了自身的坚定与智慧。当美欧仍在为关税和投资承诺相互争执时,中国早已在新能源、科技等关键领域悄然布局。
中国用实力说明了什么叫做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的策略。正如巴基斯坦总理在一次停火协议后所说:“关键时刻,只有中国才是最靠得住的。”这句话,同样适用于今天复杂的国际贸易局面。希望各方都能看清大势,做出真正利于全球发展的选择。
北京时间10月29日,NBA常规赛,以下是两场比赛的综述。 火箭106-101险...
北京时间7月3日,《天津日报》撰文表示,以中国男足现在的状态,注定不可能诞生众望...
马兰现在63岁了,可你要是看过她年轻时候的照片,保准会被她那双眼睛迷住。80年代...
书友们,不要错过了!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,情节跌宕起伏,角色鲜活得...